H哥—火车迷

我是火车迷

解密三国:枭雄曹操的情商有多高?袁绍又如何

从智商上总结,曹操的确是个聪明的人,是个拥有大智慧的人,他天赋很高,又勤于学习,肯动脑筋,能在别人的成功和失败中不断总结成败得失,所以他是个有本事的人。但这不是关键,有本事的人多了,有人不仅本事,而且起点更高,呼声更大,更有背景,比如袁绍。

从胆商上分析,曹操有魄力,有胆识,不怕失败也不惧牺牲,是个干大事的人。但汉末三国最不缺胆子大的人,这也不是他必胜的原因。也许从情商上分析更准确,曹操不仅是个有本事、有胆识的人,更是个性格开朗外向、很随和的人,史书上说的“尚通脱”算不上赞美,甚至有些低嘲,但这的确说明他具备非常良好的心理素质。《汉末英雄记》记载了两则关于曹操很有趣的事,一则说建安年间曹军在南皮打败袁谭,将袁谭斩杀,曹操亲自“作鼓吹”,自称“万岁”,在马上手舞足蹈起来。另一则说建安十二年(207年)曹操进攻乌桓的首领蹋顿,一战斩蹋顿之首,曹操把蹋顿的首级系在自己的马鞍上,作“马抃舞”。

南皮之战发生在建安十年(205年)春天,这一仗打得很艰难,据《魏书》记载,决战的那一天,“旦及日中不决”,从清晨一直打到中午都决不出胜负,曹操“自执桴鼓”,亲自为将士们加油鼓劲,结果“士卒咸奋,应时破陷”。



袁谭败逃出南皮,城外遇上虎豹骑,一举将袁谭斩于马下。曹操兴奋已极,因为南皮之战胜利后,袁氏集团的势力基本上被肃清了,奋斗了近十年终于彻底战胜了最大的对手,北方四州尽入自己的掌握,他怎能不高兴?《汉末英雄记》关于曹操在马上又是“作鼓吹”又是舞蹈的记述非常真实。

又过了两年,曹操亲自远征乌桓,这一仗更艰苦,大军长驱直入,深入乌桓人的腹地,在后续部队难以跟进的情况下,以弱势兵力与乌桓主力在白狼山下展开激战,又是虎豹骑的超常发挥,不仅使曹操大获全胜,而且将乌桓人的传奇首领蹋顿斩于马下,《汉末英雄记》说曹操这一回更兴奋,他把蹋顿的首级挂到自己的马鞍上,在马上跳起了“马抃舞”。这个“马抃舞”也许是一种舞蹈的名字,也许只是指在马上舞蹈,“抃”的意思就是拍手、鼓掌。

这两个细节生动地记述了曹操的军旅生活,他既是威严的统帅,也有常人性情的一面。实际上,曹操就是一个性情中人,一方面他“持法峻刻”,一生杀了不少人,尤其对待谋反的人更不手软,平时对属下要求也很严,他对手下官员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动辄举杖便打,有人害怕遇到这种屈辱甚至准备了毒药揣在身上,如果被打就自杀。

另一方面,曹操身上充满了人情味,《曹瞒传》说曹操“为人佻易无威重”,“佻”即不庄重、不稳重,“易”即简单、轻率,这里本意是说他为人轻佻、没有威仪,反过来也可以说是没有架子、平易近人。他平时喜欢穿便装,身上还戴个小香囊,里面装着手巾等随身细物,还经常“冠帢帽以见宾客”,所谓“帢帽”是当时士人常戴的一种便帽,《傅子》曾记载,曹操考虑到天下凶荒、资财乏匮,按照古代皮弁帽的式样,裁缣帛来代替皮子,改进了这种帢帽,以颜色“别其贵贱”,以体现节省并“合于简易随时”的精神。

《曹瞞传》还说他每次和人谈论,“戏弄言诵,尽无所隐”,也就是说话比较随意,喜欢开玩笑,说到高兴之处,往往“欢悦大笑”,以至头都“没杯案中”,菜肴的汤汁沾满巾帻。

《曹瞞传》的政治立场是反曹的,它写这些不是为了歌颂曹操,而是想说曹操这个人没有威仪,“轻易如此”,但这些记述恰恰为我们展示了曹操可爱的一面,而这些看似属于个人性格特点的地方,也与他一生事业上的成功有着紧密的联系。



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,智商很关键,其次是个人努力,但比它们更重要的是情商(EQ),一般说来它包括了以下内容:自我认识,认识自己的情绪,知道自己当下处于什么样的情感之中;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,能调控自己,遇到困难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;自我激励,面对挫折能坚持,能走出生命的低潮;认知他人的情绪,感知别人;懂得人际关系管理,通过倾听,理解和欣赏他人的感受,与人和睦相处,有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。

情商水平高的人,与他人能融洽相处,能有效地领导团队,关心他人的进步,能自我成长,人际交往能力强,面对困难依然保持乐观和活力,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,做出重要决定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,在关键时刻能保持冷静。情商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和幸福获取至关重要,其重要性越来越多地被认识。

按照情商理论来分析曹操,就会发现他取得成功不是偶然,因为他是一个情商极高的人。

首先,曹操是一个头脑很清醒的人,他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。曹操虽然出身于官僚家庭,但由于他的祖父是宦官,被当时的社会视为“浊流”,所以从小时候起他身上都没有优越感,反而需要不断地反省审视自己,在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里,曹操曾追述自己奋斗的大半生,不仅记述了每一阶段的奋斗目标,而且也坦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,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头脑始终清醒的人。

即使后来他大权在握,也从不敢骄傲自满、为所欲为,他后来的实力远比董卓、公孙瓒、袁绍、袁术这些人强得多,但他一再表明自己对汉室很忠诚,没有任何僭越之想。面对孙权送来的“劝进表”,他笑着说,孙权这家伙是要把我放到火炉上烤呀。相对于董卓的擅行废立、袁绍对汉室的一再怀疑、袁术的公然称帝,曹操终其一生都维护汉室的存在,其根源在于他能清醒地认识自我,不做那些不切实际的事。

其次,曹操的自控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很强,面对挫折能坚持,一次次走出低潮。曹操的一生并不顺利,起兵之前他有十多年时间在朝廷任职,当过管理治安的县尉,也当过县令、议郎,担任过军职也担任过地方要员,在仕途上他并非一帆风顺,由于得罪了宦官和地方权贵他多次面临被暗算的危险。起兵之后,他更是连遇挫折,汴水失利他挺过来了,迅速到南方募兵,准备重新开始,但路上遭遇兵变,把自己推向险境。



《三国志》记载,张邈之叛让在前线作战的曹操措手不及,他迅速回师,在路过战略要地龙亢时他跟周围的人说:“吕布虽然得了一州,却不能断亢父、泰山之道,从这一点我看他就没什么大作为。”他分析的是实情,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自信给周围人打气。《山阳公载记》记载,赤壁之败曹操率军从华容道撤退,天下大雨,地上泥泞,靠着士兵背负干草一路填道前行,结果“羸兵为人马所蹈藉,陷泥中,死者甚众”,这时候曹操反而“大喜”,大家奇怪极了,问他原因,曹操说:“刘备是个人物,但也晚了一步,假如他早点放火,就没有我们了。”曹操未必是在表达庆幸之意,他的这番话是要给大家鼓劲,没有超绝的心理素质,不可能面临险地仍然积极乐观。

第三,曹操注意体察别人的感受,能理解和欣赏他人。曹操从年轻时就注意与人交往,他主动接触一些名士,让别人评价自己,对于像宗世林那样不愿意跟自己打交道的人,以及许劭那样不肯给自己评价的人,他也想办法主动交接,甚至不惜忍受别人的冷眼。关于曹操如何知人善任,这方面的材料已经很多了,他从士兵中间提拔了典韦、乐进,从“亡虏”之中提拔了张辽、徐晃和张郃,使他们日后都成为一代名将。对毕谌、魏收、刘鸣雄这些人降而复叛的人,他也既往不咎。

曹操对部下要求严格,但也不影响他对部下的关心、爱护,他主张“唯才是举”,也主张“用法峻急”,对忠于职守、干出业绩的官员,他很关心他们的成长。他一向赏罚分明,同时也不失感性色彩。他经常微服私访,掌握第一手情况,有一天夜里他外出巡视,走到高柔所在的官署,看到高柔怀里抱着文书睡着了,这个高柔是高干的弟弟,也是袁绍的外甥,因为这层关系曹操本来想治他的罪,但这次巡察改变了曹操对高柔的看法,他默默地解下自己穿的皮衣披在高柔的身上,悄悄地走了,后来他提拔高柔主管魏国的司法工作。

曹操平时的确没有架子,《魏书》记载,在潼关之战期间,他邀请敌方统帅之一、同时也是旧日相识的韩遂阵前相会,见面后,韩遂手下的凉州军士们听说对面就是威名远扬的曹操本人,“悉于马上拜”,以至于人马拥挤,“前后重沓”,曹操见状笑着对大家说:“你们想看看曹操长得什么样吗?他也是人,没有四只眼两张嘴呀,只不过智慧比别人多一些罢了。”一下子又把大家逗乐了,那场景不像是血淋淋的战场,反而像故友重逢。



第四,曹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,又能很好地驾驭和管理自己的团队。曹操不因为自己地位很高就唯我独尊、目空一切,相反他特别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,只有正确就接受。曹操有个好习惯,每次战役前都要召开会议进行讨论,集中大家的智慧,而每次大的战役后他又召开总结会,分析成败得失。

曹操能识人、用人,同时他也肯服人,他把荀彧比作自己的张子房,把郭嘉看作能帮自己成大事的人。对于贾诩、荀攸、刘晔、董昭等这些身边的重要谋士,他都相当信任,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。曹操不是一意孤行的人,他发动的北征乌桓之战内部意见分歧较大,曹操出于巩固北方的考虑还是发动了这场战争,最后打败了乌桓人,斩杀了蹋顿,间接地把辽东的公孙康也拉了过来,让他斩杀了袁尚和袁熙,使得其后相当长时间里北方再无大的战事,可谓收获颇多。但据《曹瞒传》记载,在回师之后的总结会议上,曹操首先“科问前谏者”,就是问之前谁反对过出征,大家还以为曹操要惩罚那些劝谏过的人,但出乎意料的是,曹操却重赏了这些人,曹操说:“这次出征虽然胜利了,但靠的是侥幸,你们先前建议的才是万全之策,重赏大家是想让你们今后提类似建议的时候不要有顾虑。”

第五,曹操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,他的身上充满感性魅力。曹操是一个大诗人,他的诗境界高远,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及,他又被鲁迅称为“改造文章的祖师爷”,史书上称他为“文武并施”,后世诗人歌颂他“昼携甲士破坚阵,夜接词臣赋华屋”。他在军中三十多年,手不释卷,“昼则讲武策,夜则思经传”,同时他“登高必赋,及造新诗,被之管弦,皆成乐章”。他喜欢音乐,并有很高造诣,《博物志》甚至把他与当时最优秀的音乐家桓谭、蔡邕相比。

他还是一个围棋高手,能与同时代著名棋手山子道、王九真、郭凯等一决高下。曹操“才力绝人”,擅长骑射,能“手射飞鸟,躬禽猛兽”,他在南皮城外打猎时“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”。他还具备建筑规划和器具设计方面的才能,“及造作宫室,缮治器械,无不为之法则,皆尽其意”。他平时又是一个崇尚节俭的人,“不好华丽”,要求“后宫衣不锦绣,侍御履不二采”,宫里的帷帐屏风坏了,都修补一下再使用,他倡导薄葬,并从自己带头执行。对朋友曹操很真诚,《逸士传》记载了他与王俊的交往,他们是早年的挚友,曹操后来四处打听他的消息,听说王俊到荆州避难,他一占领荆州后就让人找王俊,但王俊已经去逝了,曹操听了很哀伤,当时是赤壁之战的前夕,他日理万机,但仍然抽出时间把好朋友移葬于江陵,并且亲自“临江迎丧”。



袁绍是他多年的朋友,也是他最主要的对手,袁绍死后,曹操亲自到墓前祭奠,“哭之流涕”,还“慰劳绍妻”,下令“还其家人宝物,赐杂缯絮”,由国家抚养袁绍的家眷。虽然后世许多历史学家批评曹操此举不妥,认为这是曹操“百虑之一失”,因为袁氏毕竟是敌人,“义无虚涕,苟道乖好绝,何哭之有”。但曹操此时把袁绍当成自己的朋友,回想起他们的交往和友谊,对朋友的死给予哀悼,他的眼泪应该是真诚的。

对敌人如此,对朋友和下属更没有问题,因而得到了部下的真心爱戴。《曹瞒传》记载说,在潼关大战期间,有一次曹操本人在前线遇到了险情,当时曹操正指挥部队渡河,大部分人渡过去了,曹操和少数人还在这边,突然间马超率领的凉州骑兵杀到了,曹操身边的人急忙扶他上船,但河水比较急,船被冲着往下游走,而马超指挥人在岸上射箭,“矢下如雨”,河那边的将士们一眨眼就看不见曹操了,“皆惶惧”,后来曹操在许褚等人保护下平安登岸,众将士见了“乃悲喜,或流涕”,那是他们对统帅安危系挂的真情流露。

所以,曹操的成功,三分靠智商,一分靠胆商,六分靠的是情商啊。

评论